
简单说因为城市养不起,怕造反,所以有了户口制度。
因为怕形成城市赤贫区,怕有限资源被抢占,执政者为了取悦城市原住民所以保留的户口制度。
在将来因为人口减少,地区、城乡差距缩小所以户口制度一定会被取消。
户口制度是农业社会防止百姓迁徙使用的。在王朝帝国时代,农民的自由迁徙往往是带来王朝会面的原因,因为被困在土地上的农民一旦迁徙的,那么大概率是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们一旦迁徙就容易成为流民。这个制度已经两千多年的,汉代已经完善了。我曾经在某个博物馆(真的忘记在哪个博物馆了)看见过明朝的鱼鳞图册,真的登记仔细不输当下。
共和国建立后, 一小段时间是没有户口,但是很快国家就发现了养不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因为建国初期的城市的工业化是几乎照搬苏联的,给与城市企业职工的待遇远远高于当时的农民。在城市里职工及家属有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福利,但是在当时的农村这些几乎是没有的。而以当时的工业化的程度, 城市是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的。原因无他,只是城市中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而且当时城市中的第三产业因为政治的原因被严重削弱,例如:色情业被取消了, 那么围绕当时高级妓女周边的娘姨、帮相、车夫、厨子都没有工作了。同样因为要消除所谓的人对人的剥削,所以面向当时中产和有钱人的服务也几乎也被全部消灭了。如果农民抛弃了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到了城市却找不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成为真正的无业无产者。无业且无产的人群是任何政府都害怕的, 因为他们具有毁天灭地的力量,巴黎公社是如此、二月革命也是如此。所以只有一个出路——不让农民进城。我国的户口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出现的。
我看网上很多资料,都说在1957年一刀切,阻止农民进城,从而有了户口和城市人口的配给制度(粮票等票证制度。)其实我在看爷爷的笔记时,发现在1955年从乡下进城已经非常困难了,至少上海是这样的。
然后改革开放了,城市中的很多私营或者类私营经济需要大量的能够重复简单劳动的工人。当时城市中的那些下岗工人,私营企业是不愿意聘请的, 因为劳保要求高,而且下岗工人太老了又不能吃苦。基于这样的情况,农村那些富裕的劳力被大量引入城市的私企或者没有城市人口愿意从事的重体力行业中,例如建筑业。但是城市的管理者也要保证,这些农村劳力在没有工作时、或者做不动工作后能够回农村去,而不是留在城市形成像里约热内卢或者马尼拉般的大面积的赤贫区。也要保证城市有限的公共资源不被农民工们分享而引起城市原住民的抵触,所以户口不仅被保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强了, 70后、80后应该记得血淋淋的暂住证制度。
我一直说当农村中层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城市下层的原住民时,户口这种落后的制度将会被彻底抛弃。 其实中国的户口制度是一直在放松的,一般的城乡迁徙已经没有任何阻碍, 难者无非北上两座城市而已。以现在的人口的增量和老化速度, 自由迁徙居住将在2034年前实现。至于怎么预测到的?要问, 回答就是算运势算出来的(大笑)
祝好!
后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