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想学算命,因而有了这个系列。
算命的来源
谈到算命的来源,稍微学过算命的人都读过“子平说辩”, 上面说算命是战国的时候的一个叫珞琭子的人发明的。然后一路经过了董仲舒, 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 郭璞, 魏宁,袁天罡, 李密, 一直传到了李虚中手里。
子平说辩是明朝的万民英写的。离开珞琭子也有近两千年的。所以这个内容对不对呢?我看未必对。
命的概念在中国殷商就有了, 当时也叫天命, 这个东西和我们算命的命是不一样的。天命是一个人格化的至高神祇,是殷人的祖先。有时候也叫帝,而天命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殷人喜欢通过占卜来沟通天命,了解未来。同时做到趋吉避凶(和今天差不多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确定从殷商开始, 人们相信未来可以预知。但是殷人没有考虑一个问题,既然未来可以预知,那么未来就是定数的。既然未来已经确定, 又如何可以趋吉避凶呢?似乎殷人忙着杀奴隶祭祀, 没有去考虑这个问题。
然后周人来了, 并提出天命靡常这个理论, 所以天命是善变的。这样天命总算是逻辑了。但是天命是指一族,一国的的将来, 命远远没有个体到人。
之后中国内学史上的千古大忽悠董仲舒登台了, 他结合了三代时期的占星, 阴阳, 数术等很多家的理论,创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把天命和个体的人命结合。为个体的人命理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详见春秋繁露
王充其实也是一个算命历史中比较重要的人物,这位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论衡,大家在初中历史中都知道的。论衡中第一次提出 人禀元气于天, 各受寿夭之命, 以立长短之形。这应该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人命的来源, 来自自己的生日。产生了真正的中国的算命的基础。
唐朝的吕才认为算命源于西汉的司马季主,因为史记上有这样文字记录司马季主, 辩天地之道, 日月之运。但是我现在看了司马季主的工作内容,觉得更接近于巫卜。其实在西汉,择日,打卦,五行等看似算命的特征行为,早就已经成熟了。
而三国时候的管辂自己为自己算命, 说出了, 吾本命在寅, 月食夜生, 所以他觉得自己是短命。果然第二年他就死了。这个是现在公开记录中最早的以生日来算命的记录。在南北朝时期也有比较多的算命书籍出现, 类似命禄书和三命抄略等书。但是这些书籍都有一个特征, 算命的支柱点在年,以年的干支的纳音作为基础。直到唐初, 吕才的书里面也注明了,例如鲁庄公,乙亥年出生, 乙亥的纳音是火, 所以鲁庄公是火命(参见叙禄命)。
至此中国传统八字算命的要素都已经齐备了, 有干支, 有阴阳, 有易经,有神煞(其实就是以前择日用的东西), 有刑冲会合, 有四时。只欠临门一脚,把算命的支点从年干支移到日的干支上。这个重任就落在的李虚中先生身上。
未完待续